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有人说“少锻炼才是一种长寿的方法”,你怎么看?50岁以后你还会每天高强度锻炼吗?(运动长寿还是静养长寿) 时间:2023-05-09 21:17:56
?这个问题适合我来回答。
50岁以后,你是不是每天还高强度锻炼?少锻炼才是一种长寿方法。我先回答第二项,少锻炼才是一种长寿方法,这种说法不全面,长寿的原因有很多,人的寿命跟锻炼不是正比关系,健康的身体可以长寿,但是健康的身体更多的好处是提高生活质量。
那么,50岁之后,是不是还会高强度进行锻炼,我肯定不会,也反对高强度锻炼。我们50岁之后为什么还要高强度锻炼呢?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身体机能的衰退,高强度的训练无异是杀鸡取卵,透支生命。
天天高强度训练,那是职业运动员,而且职业运动员大多数黄金时间都在30岁之前,超过30岁运动寿命就减退了,每一个职业运动员没有不是浑身伤病的。他们的运动损伤就是天天高强度的训练造成的。
现在一个人都超过50岁了,那么拚命去锻炼既没有效果,也没必要,身体更承爱不了,最后还会损伤身体。
我也超过50岁了,锻炼了40多年,每个年龄段锻炼的目标不同。少年、青年习武,中年搏击、健身。50岁之后我的运动计划是每周4~5次健身房,进行力量肌肉训练,重量要比年轻时逐步递减,而且不会过度疲劳。
人的状态不可能每天都很好,如果今天觉的有的累,想睡觉,那就歇一天,或者昨天运动量大了,那么今天也会休息,自己一定要调节好。
力量训练完,歇一下,健身房可以游泳,跑步,单车,选择一项再练个半小时四十分钟,有氧训练的这几项调节起来,运动也不乏味。
健身是一种生活习惯,应该始终贯穿在生活中,锻炼习惯了的人,有几天不锻炼身体会懒洋洋的,没劲。锻炼过后,马上状态就变好了。
在此,我建议超过50岁的人锻炼,也不必天天锻炼,更不能天天高强度。
天天锻炼,人会疲劳,人的机能会受损得不到恢复,长此以往下去,就象机器一样,一直处于疲劳状态,终有一天会垮塌。而且劳累之后免疫力低下,会有疾病产生,天天锻炼年青人都吃不消,老年人怎么能这么做呢。
天天高强度是个模糊的概念,每个人的忍受力不一样,你跑五公里很轻松,别人也许500米就上气不接下气了,你看到别人在健身房卧推200㎏,你可能一边一片20㎏的杠铃片就挺不住了。
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在一个运动领域里,你羡慕的那个人,无论年龄,他一定有很深的运动基础和很长的运动时间。
50之后的运动锻炼,可以分为力量和有氧。力量训练可以增加男性荷尔蒙,延缓男性衰老,保持和防止肌肉流失。在力量锻炼中,不必贪图大重量,更不需要逞能,盲目攀比,找到适合自己的重量,按标准动作完成就行。
这里要注意的是,锻炼一个部位,你能举起的重量,每组可以在同一标准姿势下完成8~12次。每次4~6组,根据自己的体能,训练完不能有筋疲力尽的感觉。
年青人再累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又满血复活,老年人第一天累了,第二天还会腰酸背痛,恢复期很长,所以千万不能超负荷运动。
有氧训练有很多种,球类、跳绳、骑行、快走、暴走等。这里我的建议是,所有的快走和暴走对健身的意义不大,长时间的徒步只会损伤身体和加重疲劳,而且对心血管起不到作用。
一定要跑起来,哪怕最慢的跑也比最快的走有效。你跑起来,心跳就加速,心脏全身供血,肺部吸入大量氧气,整个心肺,心血管得到有效改善,而快走和暴走是刺激不到这个阀值的,20分钟以上的慢跑效果一定超过2小时的快走。
慢跑的频率和速度,50岁的人心率可以控制在80~120之间,如果长期坚持,体能会得到提高,我们一个人所有的功能就体现体能上,没有体能运动员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普通人遇到紧急情况跑都跑不起来。
所以50岁以后的男人最有效的有氧就是跑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跑,坚持下去整个精神面貌和状态都会有变化,但一定不能让自己长期处在一个疲劳状态。
我们锻炼是为了身体更健康,无论用什么方式和强度要因人而异,一定要适合自己,也不要过度,让身体一直处于满负荷和高强度只会适得其反,身体不仅没有得到锻炼,反而让身体受损。
我今年56岁,跑步(每次至少10公里,每周二~三次)+力量训练(平板支撑、俯卧撑、卷腹、2*10公斤哑铃等,每周二~三次),训练强度较高,持续健身6年了,不生病,感觉自己身体状态体能都胜过更年轻时!不知道是否一定长寿,但追求生命的质量。宁可跑死在路上,也绝不病死在床上。[呲牙]
我今年50多了,每天都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锻炼,雨雪天气、有事除外。
跑步10公里以上外加适量力量训练。
2015年的一次例行体检报告,给了我闷头一棒,共10项血检指标超标,外加高血压,重度脂肪肝,要命的是颈部血管有斑块,好在血糖正常。(图1是2015年血检指标一部分)
我总结了得这些病的主要原因。
1、吃的多。
2,、消耗的少,也就是动的少。
3、肉食类过多,蔬菜类瓜果类太少太少。
4、糕点、油炸、甜食吃的太多。
没有去医院,没有吃药,我尝试着自己治疗这些毛病,我想的是,走逆行道路把它退回去。
于是我开始禁食肉类包括蛋、奶,大量进食蔬菜、瓜果、各种粗粮、坚果,米面正常吃。
每天晚上7:30准时出门,快步走了三个月开始尝试慢跑。到今天已经跑了4年,每次都在10公里以上,心跳保持在140~170之间,回到家再举举杠铃练练腹肌轮。
现在血检所有的指标,一切正常。脂肪肝也没了,重要的是B超下颈部斑块也找不到了,现在感觉每天都很清爽通透。
图3是2019年血检部分指标。
所以我认为不管年龄多大,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定要提上去,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强度。提高肺活量,提高血氧浓度,血液中氧气含量充足,对各个器官的修复,作用是很大的。
至于有说少锻炼才是长寿的方法,我想在健康长寿中吃的因素占了70%,而运动和其他占了30%。
谁运动谁知道!
我65了,这些年体检一直有脂肪肝,血脂偏高,医生叫少吃油多加强运动,我在同龄人中话动量算不小的,且身材匀称(偏瘦),饭量本来就不大。能做的就是把蛋奶戒了。
膝盖不好所以不跑步,主要活动是骑车游泳泳及家中健身,活动量适中。
去年夏天坚持骑车每天几十公里,高温40度也没停(改黄昏后骑),几个月下来,身体状况明显好了,最显著的是感觉有精神。不过秋天后因故减少了活动。
年底体检,指标还是不好,血脂还超标了,有时上午还疲倦,明显脑供血不足。
于是强打精神开始坚持锻练,办了健身卡天天游泳,骑车也在坚持,在公园发现一群新疆人跳舞,也加入其中天天跳。
现在的活动量,上午跳舞一身汗,下午骑车一身汗,晚上游泳到抽筋。两个月后体力不支,放弃骑车(城市骑车较危险)。现在半年下来,身体状况大变。别人都说我黑了瘦了年轻了精神了。
现在的饭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大鱼大肉什么都不戒。
关健是,体检结果,各项指标都好了。
我的体会,一是活动一定要上量,二是一定要天天坚持,生命在于运动,不是说运动可以长寿,而是运动让你生存质量提高。
生命在于运动,但锻炼应该适度。
我们村的完全小学曾经有一个男体育老师,50多岁,每天天没亮就开始跑步上班,到学校大概有4公里,下班也是跑步回家,数十年如一日,看起来身体十分健朗,小时候长辈们都说要我们学习这个老师的体育精神,那时的人普遍都认为这个老师应该健康长寿,后来大学毕业后回家,却再也没见过这个体育老师了。听人说走得时候很安详,于是长辈们又说,寿命天注定,但是经常锻炼的人走之前不会卧病床榻,走得时候双眼一阖,很爽利,很幸福。
对比我们村另外一对老人双双80多岁,天天田里干活的那种,但是这对夫妻不喜欢家长里短和人说闲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很有规律,儿女都在外面有很体面的工作,收入也非常好,吃穿是不愁的,但是俩老人就是闲不住,种玉米,种水稻,养鱼,养羊,养狗,农村人干的活他们都干。而且不管寒暑春秋,你们都知道现在农村其实干活量不是很大,但是这二老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自己的活干完了。就在荒山种种树,修修路什么的,也从不看电视,更少听说得过什么病。如果说双80岁算长寿的话,这么看,锻炼确实会让人长寿。
只是锻炼应该不是长寿的必然原因。
根据观察周边一些80以上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倒可是发现长寿的一些共性。
首先,人要“咸”,也就是“憨”,也就是思想要单纯一点。
第二,要勤劳,且耐劳。
第三,那些耗神的人际交往能免则免。
第四,需要把适度户外运动变成一种能坚持长久的习惯,而且均匀分布在白天的每一个时辰。
第五,要有物力维艰的觉悟,在生活上需要小气度日,不铺张,不浪费,需要节俭这一点感觉难以理解,但是你如果留意观察,大部分长寿老人确实斗具备节俭的共性。
如果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进行强度高的运动,因为我的膝盖已经疼的不行了。
曾经加入辣跑群,群里面都是些热衷于锻炼的人。他们大部分曾经身体不好,经过锻炼后身体改善了不少。我认得的张大哥,曾经有三高,他坚持锻炼了三年,现在指标都正常了,肌肉也很紧实。
我身体素来不好,经常感冒头晕眼花,看他们的效果很好,很是羡慕,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每天坚持和他们一起锻炼。
我们每周只爬一次山。爬上去大概要一个半小时,下来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其他的时间就是沿着河边朝前跑5公里,一个来回就是10公里。
最开始我根本不能坚持,总是拖队伍的后腿,队友们就会好心等我一下,我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咬牙跟着跑,与队友们坚持了2年的跑步与爬山。遇上下雨,我就会在偌大的地下车库跑上十圈。
在这几年中,我发现身体机能确实比以前好了,没有那么爱感冒了,精气神也好了不少。
正当我对这个锻炼方式乐此不疲时,有次我突然感觉到了膝盖有点酸胀,上楼梯时膝盖总不能伸直,只能慢慢走动,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走平路时没有感觉,还是坚持每周至少5天的锻炼,不是爬山就是跑步。
不过因为没有引起重视,有次走楼梯时,我发现左脚膝盖有点像是用绳子困住了一样,只要往上抬,就感觉到里面被扭住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果然从那以后,我上厕所都不能蹲,只能坐马桶。
没办法只好停止跑步,停止运动,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有点骨质疏松,还进行这么大运动量,真是奇葩。天呐,我又不知道我骨头不好。
如今已经完全停止锻跑步爬山,不敢再过量运动,不过即使如此,我的膝盖也回不到从前。唉
现在只敢稍微走走,时间也不敢太久,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盲目的去锻炼,我宁愿像个不动的乌龟,也不要太“动如脱兔”了。
因为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加大锻炼,只会害了自己。
每天高强度锻炼,别说中老年朋友,就是年轻人也做不到,除非专业运动员;50岁后坚持每天高强度锻炼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一方面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不一样,冬天可以提高运动强度,夏天要减少运动量,春秋两季则取平均运动量;这只是一般而言,因为各地方四季又会有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总之,气温低天气好就增加运动量,反之则减少。另一方面,每个人能自己支配的时间不一样,所以最佳锻炼时间也是因人而异的;再者,对中老年朋友来说,高强度锻炼会使身体更易疲劳、更难恢复,因为它相当于做苦力,长此以往会过劳死,绝非危言耸听。可见每天坚持高强度锻炼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具有低智商泛荒谬性特点。
50岁之后,身已倦,鬓已秋,身体开始变得易懒散,抵抗力(抗打击及免疫力等)下降,各种身体器官功能衰退,身体锻炼要求是迫切的,锻炼的目的主要就是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及柔韧度,提高抵抗力,保持年轻态,以期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50以后身体锻炼要把握几个度:
首先是态度。年轻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明确锻炼的迫切性及必要性。不坚持锻炼,身体变懒易得病;同时,身体锻炼也要包括脑力锻炼,比如常进行一些智能训练、智力游戏,以免老年痴呆。要有志气有目标,这样的人生永远不会老的。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不行了,不要说岁月不饶人之类消极的话,因为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你的锻炼毫无用处。要看得开、看淡人世间的一切,以便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顺天道自然,身心同修,方可见功效。
其次是时度(也包含适度之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时间。首先要有充足的睡眠,瞌睡迷兮去锻炼身体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用闹钟吵醒去锻炼的就更不可取,因为这是违背身体这个小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在你可以支配的任何时间,身体平静正常情况下(避开饭前饭后等一些特殊情况)做各种你会的运动。
再次是强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原则上不能感觉太累。运动要循序渐进,先弱中强渐弱,就象演奏一曲健身之歌,能感到身体的欢快。跑步走路过于单调,可以做些体操,然后一般的广场舞,然后五步拳八卦掌之类,然后太极,然后慢跑散步。
再次是速度。开始和最后虽然要慢但时间要短,中间要特别有意识练速度,要快,间断性的,以此克服身体的易懒,可以增强记忆力。
时间关系,只是随便泛泛而谈,贻笑大方之家,但求能有点抛砖引玉之用,让专业人士给大家讲解。期待中……
夜已经很深了,急诊室里,一位52岁的中年男性,身上插了许多管子,妻子紧紧地抓着他的手,已经哭得声音嘶哑了,但嘴里且在不停的埋怨着。
他是5个小时前,被120救护车送来急诊的,来的时候,已经昏迷了,据家属介绍,丈夫血压高,但又不肯吃药,这几天还硬是加大了锻炼量。
三个月前买了一台3000多元钱的跑步机,刚开始的时候,每天早上跑3000步,晚上跑3000步,最近一周,每天早上跑1万步,吃完晚饭45分钟以后再跑1万步。
丈夫一年多前,刚刚提了职,加了薪,工作压力很大,半年以后单位体检,发现自己的血压高了,血压160/110mmHG,医生建议他吃降血压的药,但是他从内心不想承认,自己这个年龄血压就高了,他想坚持通过锻炼让血压重新回归正常水平。
几天前,单位里引进了一项新技术,是他主抓的这项工作,领导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看到好的效益,为此,他已好几天睡不好、吃不香了。
没想到晚上在跑步机上跑到3500步的时候,大汗淋漓,躺下来休息了一会后,反而恶心呕吐,紧接着说胸口很疼,喘不上气了,二腿发软。
妻子立即慌慌张张地叫了120,没想到的是,在等待120来的15分钟里,丈夫慢慢地叫不醒了。
到急诊室后,医生拉了个心电图,一看单子立即明确了诊断:急性大面积的心肌梗塞。
这个是典型的50岁以后,每天高强度锻炼后造成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典型的病例。当然,并不是每个50岁以后的人,在高强度锻炼后,都会有这种严重的后果。
我们来仔细地分析一下他的情况,首先他有高血压病史,但是他不肯吃降血压的药,其次,他提职升级以后,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前几天晚上一直没有睡好觉,很焦虑,这些因素都是促发他,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突然发作的重要原因。
所以@十月里的收获建议,50岁以后想进行高强度的锻炼,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不可盲目加大运动量。
现在,也有一部分人相信少锻炼反而长寿的学说,甚至有一阵子还很流行,因为乌龟一天24小时趴着一动不动,寿命且有150年,有的甚至说有300年,因此得出此结论。
我公公现在已经98岁了,从我和我先生认识到现在,已经将近有40年了,在这40年里,我公公确实不喜欢运动和锻炼,他每天宅在家里,几乎不出家门,买菜、烧饭、打扫卫生等家里所有的事几乎我婆婆全包,他每天只负责看报纸和电视,所以,从我公公身上,我又觉得这个逻辑好像也是对的。
我单位有一位53岁的女同事,她特别注重锻炼和运动,她每天跑步、遛狗,到健身房专门找健身教练健身,最近又在做瑜伽,从外表看,确实比同年龄的人,要年轻10岁以上,她的皮肤比同年龄的人要亮泽,皱纹也少,身材保持得很匀称,总之,整个人的感觉很年轻态。
对少锻炼才是一种长寿的方法,我个人是持反对意见的,像我公公这样的只是少数,也许是我公公的遗传基因好,也许是我公公的心态特别好。
我相信科学,为了写好这篇科普文章,我在网上搜索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我认为是目前来说,非常有说服力的,加拿大一个科研机构最新的研究,证明了运动和锻炼对人体衰老进程的影响。
我们原来一致认为,心肌的细胞是无法再生的,心肌的细胞不像机体里面其他的组织,比如我们不小心骨折了,但是过段时间,骨头可以自然的连接起来。
比如,我们不小心弄破了手指皮肤,出血了,过了几天以后,破损处的伤口皮肤会慢慢地愈合。
2009年,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表明,心脏确实可以产生新细胞,这引发了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医学机构和医院的科研人员的好奇心,他们经过研究发现,锻炼可以提高心脏生长新细胞的能力。
研究人员将试验的二组老鼠放在两个不同的笼子里,其中一组的老鼠让他们运动和锻炼,另一组不让他们运动和锻炼,在超过8周之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每天锻炼的耗子的心脏细胞的新生长率与完全没有锻炼的耗子相比较,足足多了5倍。
他们因此得出结论,通过运动产生的新的心肌细胞的数额,足以战胜因心脏病的细胞所损失的数量。研究人员还表明,即使受到伤害的心脏也能够产生新的细胞。
人体通过锻炼和运动,使之具备这种自我修复的“神力”,对于我们击退因年龄增大,而发生机能的衰败,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跳会逐渐减弱,心泵压力就不足了,人体内各部位的血液循环就会因压力不足而减慢。
因而会形成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如果心脏一直很年轻态,上述这些疾的发病率很大大减低。只有平时注重锻炼身体,才能保证心脏的活力,保证心跳强健的动力,使血液循环通畅,不至于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暴毙。
其实,运动和锻炼对延缓衰老的作用,大多数人都是认可的,科学的健康观念是生命在于运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因为通过锻炼运,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在锻炼或劳动后,吃什么都香,饭量可以增加,睡眠质量也可以得到提升,失眠的人最简单的方法,是锻炼,锻炼后很累的时候,往住贴床就能入睡。
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肿瘤的风险,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出现糖代谢的紊乱,因为血糖增高后,人的免疫力就会下降。
锻炼可以加速血液流动,更快地把氧气和养料带到身体各处,同时把代谢的废物加速排出。
通过锻炼对血压有好处,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因为锻炼能够减少末梢血管的阻力,降低血压,维持正常的血压。
锻炼只要掌握好度,对身体是有益的,适度锻炼不会短命,而像运动员这样的健身是过量的,所以,很多运动员寿命不长,任何事要掌握好度,否则就会发生质变。朋友们,你们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俗语说生命在运动,这句话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乌龟虽然很少运动,但是人家却比较长寿。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朋友就喜欢拿乌龟的例子来说明少锻炼是一种长寿的方法,那到底这种观点是否有问题呢?今天医者良言疑问解答清楚。
1.乌龟运动量这么小,为什么能长寿呢?
生命在于运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需要注意,乌龟比较长寿是和很多因素有关的。我们都知道乌龟的运动速度比较慢,这就注定了乌龟的新陈代谢速度也是慢的,而且乌龟还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惯,可以说它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运动量少的话,对于能量的消耗也是比较慢的。
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新陈代谢缓慢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动物都进行着有氧呼吸,可以说没有氧气大多数动物都无法生存。但是在充满氧气的世界生活,氧气在代谢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氧自由基,这种物质能够破坏细胞膜、加速衰老,这无疑不利于人类的长寿。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的氧自由基的含量其实也是增加的,氧自由基能够损伤遗传物质,增加细胞突变的风险,从而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另外,乌龟的细胞和人类的细胞不太一样,正常人细胞的分裂次数大概是50次,而乌龟的细胞的分裂次数是110次,细胞分裂一次大约需要2年的时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人类的理想寿命是100岁,而乌龟的理想寿命是220岁。单纯从细胞的分裂次数来看,人类就没有太多的优势。
与此同时,乌龟的心脏是比较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心脏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它是生命活动的很重要的结构。之前有人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从乌龟体内解剖出的心脏还能存活20多个小时,而人的心脏一旦离开以后,人的心脏不久就会死亡。
还有一点,乌龟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压力的。估计很多朋友都养过乌龟吧,一般来说一两个月不给乌龟喂任何东西,乌龟都不会轻易死去。这个其实还是和乌龟的新陈代谢低、能量消耗的少有关,这样的话乌龟的生活压力就会相对比较小,压力小能让乌龟保持良好的情绪,自然也就容易长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乌龟体内没有原癌基因,那依然乌龟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2.少锻炼并不是一种长寿的的方法,而且50岁以后也不适合高强度的运动:
可能大家都听过一个观点吧,即心脏跳动次数和寿命的长短有关,心脏跳动的次数越多,其寿命越短。我们都知道人在运动的时候心脏的跳动是比较快的,于是就有人提出运动越多,寿命就会越短,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这个主要是因为虽然人在运动的时候心跳加快,但是那些长期运动的人他们安静的时候心跳是比正常人慢很多的,毕竟人在安静的时间比运动的时间长。
所以少锻炼并不是一种长寿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这并不是说剧烈运动就是长寿的方法了,现在比较推崇的是合理运动,也就是说适合自己的运动。对于50岁的老年人来说,并不适合高强度的运动,这是因为50多岁的人可能本身存在骨质疏松,他们的骨骼强度不高,剧烈运动有可能会诱发骨折,如果骨折在特别的部位,比如髋骨,有可能会对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较适合50岁以上人群的运动方式是有氧运动,常见的包括散步、快走、慢跑、游泳、太极、体操等,具体选择哪个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每次运动的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比较好,每周运动的次数不低于3次,否则就起不到运动的效果,如果运动的强度大,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比如关节磨损加重、诱发猝死等。不过需要注意,在运动之前注意热身,运动的时候穿合适的鞋子,尽量选择塑料的运动场所,不要在天气寒冷冬天进行室外运动。
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剧烈运动会增加出汗量,但是排汗量太多,会消耗人的阳气,与此同时强度太大的运动会让人感觉到劳累,而劳累能使人免疫力降低。如果人在运动以后,第二天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那就可能提示人运动量有点过了,需要适当调整一下。
本文纯为手打,如果觉得对您有用,还请不要吝啬地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果有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定会回复的……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跟您聊一位谢医生的朋友,56岁,是在健身房里认识的,老哥哥以前每天都进行高强度锻炼,一身腱子肉,身材只能用完美来形容,然而最近这几年也频繁受到伤病的困扰,经常腰痛,到谢医生这里来检查,发现也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也非常的明显,最近锻炼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猛了,其实这样的人群在健身房里面还是比较多的,借着这位老哥哥,咱们来聊一聊,50岁以后是否还需要每天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少锻炼到底好不好?
运动是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运动以及适合单个个体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我们强健骨骼、肌肉,帮助我们一定程度的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对于已经有问题的朋友也可以起到一定控制的作用,这是有众多的研究证明了的。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运动是把双刃剑,每个人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是有一定极限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能承受的极限,它也是变化的,假设一位50岁的朋友在30岁能够连续做100个俯卧撑,但是到了50岁的年纪,仍然能够坚持做100个俯卧撑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可能性不大,即使能完成这个目标挑战,但可能觉得非常的吃力,而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就更加难了。
我们还可以再拿跑步这项运动来探讨一下,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跑步会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其实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当的娱乐性的跑步对于关节是有好处的,在跑动的过程当中,关节软骨得到的刺激,关节内的滑液会进一步的营养,关节转动对于关节的还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反而增加患关节炎的风险,这一点是很多朋友都想象不到的,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关节软骨和骨骼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运动所逐渐演化进步而来的,如果我们经常不运动,我们的关节软骨和骨骼将会慢慢的废用,那么营养也会出现进一步的丢失,这就给关节炎的发生创造的机会。
如果过量的运动就容易增加关节炎的风险了,毕竟我们关节能够承受的使用是有极限的,过度的运动非常容易造成关节软骨的损害,导致关节盐的发生,那么这个比例大概是多少呢?研究显示呢,娱乐性跑步的人群,患骨关节炎的风险是3.5%,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患骨关节炎的风险是10.2%,而剧烈运动竞技性运动的人群出现关键的风险是13.3%,看到这个数据,您是否觉得比较惊讶呢?
五十岁后,还要高强度的运动吗?所谓人老不以筋骨为能,到了50岁这个年纪,其实身体已经开始慢慢衰落了,如果您以前一直就坚持健身,而且在50多岁这个年纪,感觉自己体力上、精力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异常,那么完全可以继续坚持强度略高的运动,但谢医生也建议你尽量还是要控制强度,减少过度运动的量和时间,毕竟随着人体的衰老出现,骨关节损害出现软骨损伤的风险也自然就会加大。
如果您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高强度的运动,那么建议您就不要再采取强度比较高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了,比如每天过度的举哑铃、做负重运动或者是过长时间的跑步。
其实为了强身健体,我们适当的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可以了,什么叫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呢?简单的来说就是您在运动的时候,能够舒适地与周边的人聊天,不会感觉到任何不舒服,比如出现心慌、心悸等不适的症状,就很好。另外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骨骼强度会下降,肌肉的强度也会下降,虽然我们不建议50岁的人群做过度的抗阻运动或者是负重运动,适当的进行一些无氧运动还是可以的,比如适当的取一举哑铃,负重不要过大,只要能维持我们肌肉的强度就可以,当然如果您想强化肌肉,慢慢来,逐渐加大负重量,也是完全可以的,适当的进行负重的运动,对于对抗骨质疏松有很好的作用。
那么每周进行多长时间的运动是比较合适的呢,最低限度我们建议每周要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就是说每天30分钟,一周坚持5天即可,当然这是一个下限,根据您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加,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的。
不锻炼,是否会更加长寿?在坊间有各种各样的传闻,说我们村有哪位、哪位老爷子活了100多岁一辈子从来不运动,其实这都是幸存者逻辑的表现。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对于人们的寿命是有影响的。
在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地域,也就是蓝色地带内,百岁以上的老人是美国的10倍,有学者曾经做过研究,虽然这些百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去健身房举铁,但是他们积极的去进行身体的活动,把锻炼融入到了生活当中,比如做园艺……做手工艺,或者是养殖牲畜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让我们的骨骼、肌肉强健,让我们有更好的灵活性,避免摔倒,让我们整个的身体代谢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对于我们的长寿和健康都是有好处的,一动不动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不建议采取这种生活方式。
总结对于50岁的人群来讲,可以说是正当年,如果您平时就比较喜欢健身,运动强度比较大,那么可以继续坚持,但如果您开始觉得有力不从心,建议您也不要强求。
如果您平时并不锻炼,从50岁开始进行适当的锻炼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身体,那么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建议强度不要过大,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要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在避免运动损伤,更好地维系我们的健康。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如果您或者是您50岁初学瑜伽适合哪种的家人朋友也有50多岁,如何运动这方面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他们吧,谢谢了!